《以法之名》以检察侦查为切口,将镜头对准司法系统内部的“打伞破网”行动。然而,大结局中万海沉冤未雪、关键角色仓促下线、反派量刑过轻等争议情节,让观众直呼“烂尾”。若要重写结局,或许需从逻辑自洽、情感共鸣与价值升华三个维度切入,方能回应观众对“正义必胜”的朴素期待。
一、逻辑闭环:让反派伏法经得起推敲。
原结局中,幕后黑手孙飞仅判无期徒刑,帮凶姜红军仅获刑十六年,护士“补刀”仅服刑十二年,这种“高举轻放”的判决与前期铺垫的罪恶严重性严重失衡。若重写结局,可借鉴《人民的名义》对“大小贪官同罪”的刻画:孙飞作为黑恶势力核心保护伞,应追加“组织、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”、“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”等数罪并罚,最终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;姜红军作为司法系统“内鬼”,其利用职权伪造证据、通风报信的行为应构成“徇私枉法罪”与“帮助毁灭证据罪”并罚,刑期提升至二十年以上;护士作为直接凶手,若存在主观故意杀人情节,则应适用死刑立即执行。
更关键的是,需补全关键证据链。原剧中洪亮冒死获取的证据被一笔带过,若在结局增加法庭质证环节:通过恢复被删除的监控录像、比对凶器DNA、证人当庭指认等细节,让观众亲眼见证“零口供定罪”的司法严谨性,方能消除“反派靠内讧落网”的突兀感。
二、情感共鸣:让英雄牺牲更有分量。
万海之死堪称全剧最大“意难平”。这个被诬陷的黑道大哥,既有为儿子挡刀的铁汉柔情,又有面对检察官时“我确实打过人,但没杀过人”的朴素辩白。若重写结局,可设计两套方案:
方案一:沉冤得雪型。
洪亮团队在复查卷宗时发现关键物证——万海案发时佩戴的玉佩遗落在现场,而真凶遗留的指纹与玉佩上的血迹形成完整证据链。最终万海当庭释放,与儿子相拥而泣,检察官们望着重获自由的背影感慨:“法律或许会迟到,但绝不会缺席。”
方案二:悲壮牺牲型。
若需保留万海死亡情节,可参照《沉默的真相》江阳之死的设计:万海为保护关键证人被灭口,但他在临终前用血书写下“万氏集团账本藏于祖坟”的线索。洪亮团队据此挖出足以扳倒整个保护伞集团的铁证,让万海的死成为刺破黑暗的利剑。
三、价值升华: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。
原结局中兰景茗“留党察看一年”的轻描淡写,严重削弱了“刮骨疗毒”的力度。若重写其结局,可借鉴《巡回检察组》对“政法队伍教育整顿”的呈现:当洪亮举着亲子鉴定报告质问兰景茗时,这位权倾一时的政法委书记应有一段长达三分钟的独白:“我等了三十年,等来的却是儿子要亲手给我戴上手铐……”随后她主动交出藏匿的涉黑账本,并在法庭上说出:“我犯下的罪,愿用余生在监狱里赎罪。”这种“人性挣扎+制度约束”的复合型结局,既能展现反腐斗争的复杂性,又能传递“法律面前无特权”的法治精神。
此外,可增加检察官群体的成长弧光。例如让郑雅萍从“就案办案”转变为“推动司法改革”,在结局发起“检察侦查制度化”倡议;让李人骏从“明哲保身”到“主动投案”,用自首情节诠释“自救者天救”的道理。当镜头最后定格在洪亮带领新入职检察官宣誓的场景时,观众自能感受到“法治传承”的力量。
总结。
观众期待的从来不是“完美结局”,而是“真诚叙事”。
《以法之名》的争议本质上是观众对“现实主义创作”的高要求。观众期待看到的不是戏剧化的“善恶有报”,而是对“司法改革艰难性”的真实呈现——既要展现检察官突破重重阻力查案的艰辛,也要直面“保护伞层级越高、取证越难”的残酷现实。或许,一个“留有遗憾但充满希望”的结局,才是对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的最佳诠释。
联丰优配-海口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行情网-配资港股一览表 今日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